邓小平[编辑]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人物关系:
妻子(卓琳) 前妻(金维映) 儿子(邓质方) 儿子(邓朴方) 女儿(邓林)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别名:邓先圣(原名);邓希贤(学名)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原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
出生日期:1904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1997年2月19日
个人背景:
职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东方大学
其他成就:
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 推动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提出“一国两制”的政治理念, 创立邓小平理论
人物简介: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后由启蒙老师改名邓希贤,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出生于中国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他曾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1977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上被恢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确认领导地位。1978年至1983年担任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至1989年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至1987年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邓小平一生从来没有担任过中国共产党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职务,但他被普遍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8年至1992年间的实际最高领导人,直到去世时他仍保持着影响力。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称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他是“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的提议者,中国共产党将以他的政治理念为核心的理论称为“邓小平理论”。他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其政策几乎影响到了20世纪后期每个中国人,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他曾分别于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生平年表:
19岁成职业革命家
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取名邓先圣。
1909年 进私塾读书,学名邓希贤。
1910年 入协兴乡初级小学学习。
1915年 入广安县高等小学学习。
1918年 入广安县立中学学习。
1919年 秋,考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
1920年10月,抵达法国,不久入诺曼底区巴耶男子中学学习。
1921年4月,到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总厂当轧钢工。月底,辞去工作赴巴黎。
1922年 夏,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3年 夏,参加旅欧共青团支部工作,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1924年 参加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赤光》的编辑工作。7月,当选为旅欧共青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局委员,同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1月,赴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 春,离苏回国。7月,到武汉,任中共中央秘书,更名邓小平。12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8年 年初,和张锡瑗结婚。张于1930年病逝。
30岁参加遵义会议
1929年 夏,化名邓斌,前往广西。12月,同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任红七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
1930年2月,同李明瑞、俞作豫等发动龙州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在广西右江地区11个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1931年2月,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8月,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
1932年7月,任中共会昌中心县委书记。
1933年 春,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5月,遭“左”倾路线打击,被撤销职务,受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到乐安县南村当巡视员。不久,调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8月,主编红军总政治部主办的《红星》报。
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6月,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6年5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后任主任。
44岁指挥淮海战役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政治部副主任。
1938年1月,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与师长刘伯承一起在太行山区开辟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同卓琳在延安结婚,后一起回到太行山。
1940年8月至12月,参与指挥“百团大战”。
1941年4月15日,发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1942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
1943年1月26日,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对五年来对敌斗争作了系统总结。10月6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晋冀鲁豫地区党政军工作。
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区政治委员。9月至10月,同刘伯承指挥上党战役、邯郸战役。
1946年6月,蒋介石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8月至翌年1月,与刘伯承先后组织指挥了陇海、定陶、-城、滑县、钜(野)金(台)鱼(乡)等战役。
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6月30日,同刘伯承率军强渡黄河,发动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同刘伯承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线推进到长江北岸。
1948年5月9日,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5月,与刘伯承发起宛东战役。7月,与刘伯承发起襄樊战役。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人。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任政治委员。3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4月至5月,同刘伯承、陈毅等指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及苏、皖、浙、赣、闽等省广大地区。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52岁当上总书记
1949年10月1日 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0月19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0月至12月,同刘伯承等率部进军西南,解放川、康、滇、黔等省。11月23日,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12月2日,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0年2月22日,任西南军区政治委员。本年,领导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剿匪、政权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
1951年 领导进军西藏工作。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7月,调北京,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后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长。
1953年10月,出席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代表政务院作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讲话。
1954年4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5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代表中央作《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又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57年11月,随*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苏联。
1958年8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的扩大会议。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
1960年3月25日,在中共中央天津会议上讲话,强调要正确宣传*思想,不要庸俗化。11月至12月,与刘少奇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
59岁率团赴苏
1961年3月,出席中共中央在广州举行的工作会议。作反对平均主义等问题的发言。4月至5月,和彭真到北京顺义、怀柔县搞调查研究,随后写信给*,就粮食征购、公共食堂等问题提出意见。8月至9月,出席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的工作会议。
1962年2月,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话,强调要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加强民主集中制。7月7日,在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恢复农业生产,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
1963年7月,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莫斯科,会谈中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原则。
1964年7月,到吉林、黑龙江等地视察工作。
1965年3月,针对江青等对文艺界人士和文艺作品的错误批判,在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严厉批评。
“文革”十年沉浮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失去一切职务。
1969年10月,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在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
1970年 在新建县继续劳动。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外逃叛国,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落,机毁人亡。
1972年8月3日,致信*,希望再为党和国家多做几年工作。*批示肯定了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2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
1974年4月,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系统阐述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论断。
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开始全面整顿,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年底,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再度受到错误批判。
1976年4月,北京发生悼念周恩来总理、拥护邓小平、反对“四人帮”的“天安门事件”,被撤销一切职务。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73岁复出
1977年4月10日,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5月24日,指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7月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讲话指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思想;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倡导的作风中的最根本的东西。
8月至9月 多次召开座谈会,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领导和推动科技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1978年3月8日,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系统地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9月 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朝鲜。后到东北三省、河北、天津视察,反复强调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0月 提出中国要实行开放政策,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发展的起点。22日至29日,访问日本,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
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18日至22日,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会议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首次访美
1979年1月28日至2月6日,中美建交后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3月30日,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6月28日提出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
10月4日提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今后长期工作的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
11月26日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
1980年1月16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报告,强调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
5月31日谈农村政策问题,强调要因地制宜,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报告时指出,对现行制度存在的党政不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弊端,必须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提出要建立退休制度。21日、23日,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回答提问时说,我们要对毛主席一生的功过作客观评价。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9月 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力推改革开放
1981年6月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全面评价了*的历史地位,提出必须坚持和发展*思想。会议选举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
9月19日在华北某地检阅军事演习部队,讲话时提出,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1982年5月6日指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一方面仍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8月21日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谈话时重申,中国是第三世界的一员。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纲领。
9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本月中旬,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24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述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为以后中英两国政府的谈判定了基调。
1983年6月 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军委主席。26日,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谈话时明确提出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10月1日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4年2月 在视察广东、福建后,肯定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建议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确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6月 会见香港代表,指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策,不会变。
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祝典礼上检阅部队并讲话。22日指出,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排除使用武力的承诺。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12月19日 出席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宣布裁军百万
1985年1月19日指出,中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3月4日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28日,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6月4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政府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并阐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国际形势判断和对外政策的两个重要转变。
9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强调改革中要始终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这两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理论学习。
1986年1月1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讲话,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3月5日,对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批示:“这个建议很重要,不可拖延”。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八六三计划”。“八六三”指1986年3月。
4月19日会见香港知名人士,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9月28日在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议草案时讲话,指出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搞自由化就是要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就会破坏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2月19日指出,企业改革主要是解决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
阐述“初级阶段”
1987年1月至3月 针对1986年底一些高等院校少数学生闹事,多次谈话指出,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月6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4月13日出席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8月29日指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10月13日说,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11月 根据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决定,任中央军委主席。
1988年5月25日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9月5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月 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2月21日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谈话时提出,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
强调中国最需要稳定
1989年2月26日会见美国总统布什。谈话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开放和搞经济建设。
3月4日同中共中央负责人谈话,指出中国不允许乱。十年来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
4月 针对北京发生的动乱,两次发表谈话,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关于平息动乱、稳定局势的决定,表示完全赞同和支持。主张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5月16日会见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5月至6月 提出中国共产党要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新的领导集体要以*为核心。
6月9日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这次事件爆发出来,促使我们冷静地考虑过去和未来。本月中共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9月4日同中共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指出,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对国际局势我们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
11月9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
12月1日指出,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87岁“南巡讲话”
1990年3月3日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本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接受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
1991年1月至2月 视察上海。提出抓紧开发浦东,不要动摇。
1992年1月至2月 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明确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1997年2月19日 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相关事迹:
1.香港谈判 2.改革中的问题 3.南方考察
成就贡献:
邓小平同*等老一代革命家一起,率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末,在邓小平主持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强调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要打破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的僵化状态,把人们的思想从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他第一次提出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的观点,提出了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企业、其他人,使全国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的观点。
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确定了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政治路线,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应着手认真地改革,认真解决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等。全会决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会肯定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全会还对党的领导成员作了调整。大批挨批、挨斗、靠边站的老干部重返工作岗位,大批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建设经济特区、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都是在小平的倡导和支持下,由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等老一代革命家一起,率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打碎旧世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末,在邓小平主持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强调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要打破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的僵化状态,把人们的思想从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他肯定了由胡耀邦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明确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强调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在报告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的观点,提出了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企业、其他人,使全国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的观点。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实践证明,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样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历史评价:
中共中央主席*在1956年9月,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上的一次讲话中,*特别就邓小平的情况向中央委员们作了评价:“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吗?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怕。我今天给他宣传几句。他说他不行,我看行。顺不顺要看大家的舆论如何,我观察是比较顺的……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他说他有点诚惶诚恐,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在中共高级干部中,能够获得*如此高度评价的,确实为数不多。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评价邓小平时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中共中央前领导人薄一波在邓小平去世后写下挽联评价他:“一人千古;千古一人。”,并亲自阐释对联的深刻含义:“一人千古,表达了我对小平同志的哀思;千古一人,是我对他的评价,是说他成就大业、功勋至伟。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凡建非常之业,必赖非常之人;而壮哉非常之人,必成非常之功。”
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评价邓小平时说:“邓小平无疑是个智勇双全的人,我将他视作大洋彼岸的朋友。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可以和邓小平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进行中美建交的谈判。”
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评价邓小平时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邓小平,邓小平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评价邓小平时说:“对中国和全世界而言,他都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政治伟人”。
前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评价邓小平时说:“邓小平对整个世界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可以如何管理和快速发展;而中国又能够因此向整个世界作出何等的贡献。”“对于一国两制成功解决香港问题,这无论对中国、英国、香港本身,还是对世界都是最圆满的结果。”
第4任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评价邓小平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时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这是世界经济史上最成功的尝试之一。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我不久前曾读过世界银行发表的一项报告,认为邓小平有关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论是人类历史上同贫困作斗争最成功的范例。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找到了同工业化世界接轨的途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得到了保证。”他还说“邓小平在其一生中与中国人民共同度过了许多光明与黑暗的时期,这些时期成为他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人们对邓小平毕生事业的总结证明了他信仰的正确性。”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评价邓小平说:“世界上我最佩服两个人,邓小平是其中一位”,“毫无疑问,他在改善中美关系方面做出战略创新,惠及中美两国”,“从规模、速度和深度上看,现在中国的发展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有赖邓小平制定的纲领,这些才成为可能。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本依据是:
1.马列主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4.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为我们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经典语录
语录一:“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语录二:“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语录三:“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语录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语录五:“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语录六:“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也动摇不了。”
语录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语录八:“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语录九:“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语录十:“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语录十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语录十二:“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语录十三:“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
语录十四:“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
语录十五:“发展才是硬道理。”
语录十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语录十七:“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
语录十八:“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语录十九:“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语录二十:“我们不搞政治游戏,不搞语言游戏。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