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编辑]
一、 愤青的基本简介:
愤青,英语简称GTK,全称“愤怒青年”,特指一般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愤青程度过分、缺乏客观性则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并产生不良风气。愤青也是当前中国内地的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词汇,另有粪青、FQ、狗粪青等变体称呼。这些变体被认为带贬意和戏谑色彩。然而愤青是否具有固定的实体尚不得而知,一般学者认为这是一群不满社会现状的网民。
“愤青”广义上指凡是怀有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不满情绪的愤怒青年。因此,事实上“愤青”不限于任何一个时代与国家,古今中外都有,如满怀报国之志,却遭猜忌而投汨罗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再如带领法国人民征服整个欧洲的拿破仑,还有像*这样的历史风云人物,甚至连希特勒、斯大林、本拉登,他们的早年都可称为广义上的“愤青”。
“愤青”狭义上是指对社会、政府、国家的明天已彻底失去希望,以激进的言辞表达想法的人士。因此,狭义上的“愤青”也被一般老百姓所厌恶,他们不是消极逃避,就是盲目乐观。但是中庸思想教育我们,不变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不偏不倚,有原则不妥协,这是传统儒家思想。对于愤青没有明确的定义。
二、愤青的发展:
愤青最早指在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中国的叛逆青年。邵氏电影公司在1973年出品的影片《愤怒青年》,记述一班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证明当时已存在“愤怒青年”这称呼。虽然“愤怒青年”一词略带贬义,但也有名人承认自己是。后来该词被简称为“愤青”,并在1990年代中后成为流行词,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
愤青通常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接触互联网居多,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网络时代开始后中国的一种特别的现象。愤青最初只是在网络的BBS上表达着各种不满意见的少数人群,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不确定化,决定了最初的愤青仅是一些发表激进文字的用户。而随着中国大陆的互联网迅速发展,人群的扩大,这一部分具有极端思维的人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民众的目光,而其队伍逐渐壮大,思想日益复杂,并且有网络虚拟个体与现实实在个体关联的扩大化趋势。现在的愤青,已经不局限于网络之中,更多的人走向街头,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情绪。
三、愤青的基本分类及性质:
较为科学的分法是应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根据倾向性将愤青分为A、B、C三类,即A型民族主义愤青、B型民权主义愤青和C型民生主义愤青,由此便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推导出四小类即AB或BA型民族民权主义愤青、AC或CA型民族民生主义愤青、BC或CB型民权民生主义愤青和综合ABC型的三民主义愤青。二十一世纪的“愤青”大多上网,但也有一些“愤青”依然会走上街头,激烈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情绪。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管如何分类,中国愤青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个共识,即不反华夏民族,也就是不反华。因此,是否反华夏民族,应该是评价一个“激进人士”是愤青还是汉奸的重要标志。此外,也有一种说法,“愤青”一词的词义应当定性为奋斗的青年。愤青是一个中性词,有着不同的含义。愤青与爱国有交集,但有不同的内容。、
四、综述:
愤青是一种时代产物,也是很复杂的社会现象。愤青是个中性词,然而国人对它的理解却都极其偏激。我们应该正确的辨别和认识这一人群,愤青们通常能发现中国的体制或者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不足,但他们不会去深析其根本原因,大都只是过过嘴瘾;愤青们渴望外国的高端技术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愤青们有时对于社会中的不公正与政府司法官员腐败现象通常深恶痛绝,还有部分会借以“爱国”的名义制造者各种事件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这无疑造成了社会的动荡。愤青和爱国是有区别的,愤青并不等于爱国,但是无论是不是“愤青”,我们必须理智爱国。
愤怒青年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