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营销词典 >> 互联网及网络营销人物 >> 任正非家庭

任正非家庭[编辑]


任正非

任正非出生于1944年10月25日,父母是乡村中学教师,中、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城,1963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重庆大学)[1] ,毕业后就业于建筑工程单位。1974年为建设从法国引进的辽阳化纤总厂,应征入伍加入承担这项工程建设任务的基建工程兵,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技术副团级),无军衔。在此期间,因作出重大贡献,1978年出席过全国科学大会,1982 年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随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而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工作不顺利,转而在1987年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公司,1988年任华为公司总裁。

中文名                         任正非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贵州省镇宁县
出生日期                     1944年10月25日
职 业                          华为创始人、总裁
毕业院校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主要成就                     创办华为
代表作品                    《华为的冬天
祖 籍                          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
父 母                          任摩逊(父)、 程远昭(母)
华为总裁                     任正非

1人物经历

童年时期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那里。虽然是农村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可谓“贫贱不能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任正非凭借其才智和能力,完全可以在养猪行业获得成功,也可以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但是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
那个年代出生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任氏兄妹7个,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当时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慌,也只能用米糠充饥。他家当时是两三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只是吃一个白面馒头!可以想见,任正非青少年时代是在怎样的贫困中度过的。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大学生涯

19岁时,任正非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因挂念挨批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挨过车站人员的打。步行十几里,半夜到家,父母来不及心疼长子,怕被人知道,受牵连,影响儿子前途,催促着他第二天一早就返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真理。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任正非知道那临别嘱咐的分量,啃书本、钻研技术,成了他唯一要做的事情。

据任正非回忆,回到重庆,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但是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自学完,他的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他另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任正非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在他的讲话中体现为旁征博引,一针见血。

部队时期

任正非2013年底在法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大学毕业后我是当兵了,当的是建筑兵。当然是军官,不是士兵,在中国“当兵”这个说法是指行业,而不是职位。我当兵的第一个工程就是你们法国公司的工程。那时法国德布尼斯.斯贝西姆公司向中国出售了一个化纤成套设备,在中国的东北辽阳市。我在那里从这个工程开始一直到建完生产,然后才离开。我跟法国很有缘分,第一个工程就是法国的。我是从事石油裂解开始的油头8个装置的自动控制工作。当时有400或600多个法国专家在现场指导工作,他们教了我化工自动控制。

因为当时中国比较贫穷,国家的理想就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穿上化纤的衣服。中国人那时认为化纤的衣服很挺,不打皱,很漂亮。那个化纤厂建好以后中国就改革开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认为棉布比化纤好。化纤有个缺点,不透气,一旦着火以后沾在身上烧很危险。这个厂没有实现给每个中国人提供化纤服装的梦想,后来转变为做包装袋材料,而不是做衣服了。(记者:丝绸更好。)丝绸很贵啊,那就更不可能了。那时候中国人总体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所以为什么那个时期以化纤为中心,就是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创办华为

任正非2013年底在法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要裁减军队,要裁减非战斗部队,比如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我们就脱下军装了。

我们脱下军装以后就要走向生活。其实那时我们很缺乏生活能力的,因为不熟悉市场经济。中国当时正面临着社会转型,我们这种人在社会上,既不懂技术,又不懂商业交易,生存很困难,很边缘化的。我转业在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公司工作,这个公司主要是盖房子。(记者:哪年)1982到1983年,这时已经是市场经济时代了。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公司,它不属于石油系统,隶属深圳市政府。深圳想给南海石油多盖些房子,赚它的钱。我因为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管理方法,没有干好,人家也不要我了,我只好辞职找工作。

转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华为的前几年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
大事年表
任正非 ,男,1944年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地区镇宁县。父母是乡村中学教师,中、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城。
1963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已并入重庆大学),毕业后就业于建筑工程单位。
1974年为建设从法国引进的辽阳石油化纤总厂(现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
1978年出席过全国科学大会,1982年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3年随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而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
1987年,因工作不顺利,转而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公司。
1988年任华为公司总裁,至今。
1994年,参加北京国际通信展,获得极大成功。
2003年荣膺网民评选的"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
《财富》2012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位居第一。
2005年和2013年两次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全球一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2经典文章

华为的冬天
这是一篇在IT业界流传的文章,许多公司的老总都向下属推荐阅读,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就是该文的积极推荐者。有人认为这是任正非为IT业敲响的警钟,也有人说任正非是“作秀”,还有人猜测是华为在为人事变动制造舆论。由于华为的老总任正非很少和媒体打交道,因此我们无从知晓这篇文章的真实背景,但是,在华为2000财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大谈危机和失败,确实发人深省。
《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一个企业怎样才能长治久安,这是古往今来最大的问题。华为的旗帜还能打多久?华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主要研究了推动华为前进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怎么使这些动力能长期稳定运行,而又不断自我优化。大家越来越明白,促使核动力、油动力、煤动力、电动力、沼气动力......一同努力的源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所确认,同时接班人要有自我批判能力。接班人是用核心价值观约束、塑造出来的,这样才能使企业长治久安。接班人是广义的,不是高层领导下台就产生个接班人,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过程,每件事、每个岗位、每条流程都有这种交替行为,是改进、改良、不断优化的行为。我们要使各个岗位都有接班人,接班人都要承认这个核心价值观。
《我的父亲母亲》
亿万富翁的父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华为老板任正非的这篇文章把我们带回那个苦难的年代,给我们呈现两代人经受艰难生活煎熬的历史图景。难怪明基的管理层把这篇文章列为员工必读之文,文中的很多感情要素让我们感动。[5]
《北国之春》
这是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在出访和考察日本回国后所写的一篇文章,不仅华为内部员工熟读于心,而且也让众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大学生们奉为经典,即便是今日今时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首谈接班

“华为的交接班是文化的交接班,制度的交接班,这些年一直在进行着,从没有停歇过。华为自成立开始,一直以任人唯贤来选拔干部。任总曾经明确表示他的家人不会进入接班人的序列。未来华为的接班人也许是一个团队,我们最终希望能找到一个有效的合适机制,但目前仍在探索。”

4外界评价

学者评价

田涛、吴春波所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中写到,中国历来都不缺乏政治家、企业家,但从来都缺乏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算是一个。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诞生了无数成功或失败的商人和企业家,但真正具有标杆意义的人物并不多,而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这三人,却称得上真正堪与世界企业家比肩的“中国范例”。按经典西方管理学的定义,他们三人都具有冒险家精神,能于无边的茫茫隧洞中,为追随者开路并指引方向…他们是卓越的商业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文化教员和“牧师”。与此同时,他们也都是善于“无中生有”的企业战略家。他们完全具备:冒险精神,思想者,布道者,战略家,以及类似外交家的打动人心的本领。
有学者说,任正非这25年的经历可以概括为: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件事。在他领导下的华为,20多年来确实只做了一件事:通信制造。

媒体评价

任正非是一条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 与巨子” 100名排行榜。《时代周刊》的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在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更认为,尽管创立者任正非一直保持低调,华为已经与电讯业的国际几大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站在同一水平线开展竞争,而且它常常可以从它们中间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
任正非是位实用主义者,公司的一切行为目标都对准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多打粮食”,为公司带来利润。因此,华为不会为管理而管理,为技术而技术,为创新而创新,不唯上,唯客户,唯市场。
任正非的性格和成长经历,决定了华为特立独行又生生不息的卓然气质,也造就了质朴实用与仰望星空完美融合的任正非管理哲学。
在华为,任正非更像一个精神教父,喜欢用思想管理企业,早期常将“冲锋在前”、“不让雷锋穿破袜子”挂在嘴边。并一手打造了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即“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印象中任正非应该是一个高度理性、不苟言笑、铁面无情、一言九鼎人,就像俾斯麦或者山本五十六那样。但在与他近距离接触了半天之后,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任既有洞察力,又擅于化繁为简地表述自己的洞察。任的危机意识如影随形,任既坚定又宽容。遏制公司内部的多元化冲动和互联网冲动,任其实是一个内心世界丰满细腻的人。
任正非的态度热情、亲切、老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更值得注意的是,任正非言辞里透露的信息,让一直在公众眼里沉默的华为揭下了神秘的面纱。

 

参考资料: 任正非 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t-4Dsv4Yek21zQC68wGXJKQFvBw4HEjXX2eA9ybJO8lQXH-AzvM2V2npW9-aJ98u4ItZAKMS1eOYLbu5bjGka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合作编辑: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252

编辑次数:0历史版本

创建者: 李淑娴

最近更新:2014/12/9 12:03:42

词条分类导航

关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 本站动态|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作者| 问题和建议|

版权声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贴、出版、篡改、汇编、编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