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营销词典 >> 网络营销术语及概念 >> 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编辑]


概述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却越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简介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了传播领域,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这一现象被称作传播中的“禁果效应”。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一种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满人间。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也就是所谓“禁果效应”。

    来源

    “禁果”(forbidden fruit)一词来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后来人们通常用偷吃“禁果”来比喻少男少女初尝人事。从圣经故事中引申出来的“禁果”,其含义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禁果效应”也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莎翁的戏剧中,罗密欧出身的蒙太古家族和朱丽叶出身的凯普莱特家族世代为仇,然而却出现了家人越是反对,他们越是相爱,最后双双殉情的结果 。传播中的“禁果效应”是指,当外界压力迫使人们无法自由获取信息时,人们往往会对被迫疏离和失去的那部分信息有更强的了解欲望,施压者与受传者之间的隔阂因此加大。“禁果效应”在信息传播中的表现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形 :1.禁书引来人们对所禁书籍的兴趣、2.封锁信息引来流言蜂起和3.“禁果效应”作为一种营销手段。

    心理分析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阙如在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特别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人们恐惧的往往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的、难以知晓的事情,在无法知晓和渴望知晓的搏杀过程中,公众会因为恐惧心理而像饕餮一样渴望获得信息。“禁果效应”跟两种心理有关 。一种是好奇心理,一种是逆反心理,两者都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写过一本《趣味心理学》,在书的前言中他特意提示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然而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作者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阅第八章第五节 。因为面对“被禁”的事物,人们首先会产生好奇:这种事物为什么“被禁”?它是否真的会对我们产生危害?如果这种好奇得不到解决(发布禁令者对禁止原因的解释通常是模糊的,不足以令人信服),人们就会倾向于逆反,也就是亲自尝一尝“禁果” 。另外,“禁止”会使很多从前并不知晓“被禁”事物的人,得以知道某些“禁果”的存在 。结果是:没有发布禁令之前,并没有很多人去关注的某一事物,在成为“禁果”后,却引来大量关注,而且人们纷纷倾向于品尝“禁果”,造成了与“禁止”的初衷相悖的结果 。

    效应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禁果效应也是屡见不鲜的,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宜硬性禁止,应该善于做疏导教育。只用这样,禁果效应才会降低强度。禁果效应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它有效。如果再有人变幻花样,举一反三,那么它的作用会得到更大的伸展所谓禁果效应,指一些事物因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更多地人参与或关注。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为了赚钱便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诸如未成年人禁看的电影,不满18 岁莫入的网吧,限量供应的商品,以及疯涨的房价等等。有了这些充满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消费者,钱便有的赚了。于是有人便出来提倡理智消费。提倡的结果是和者寥寥本人并非反对禁果效应。第一,商家的动机和人们的本能无可厚非。第二,它可能带来一些正面效果,如市场繁荣,只是希望它能有“度”。大量少年沉迷网吧和房价疯涨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参考资料: 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37328.htm
扩展阅读: http://hlj.rednet.cn/c/2013/11/01/3184959.htm
相关词条:

http://www.wm23.com/wiki/uc/89095.htm

合作编辑: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80

编辑次数:0历史版本

创建者: 陈飞

最近更新:2015/4/27 15:36:55

词条分类导航

关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 本站动态|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作者| 问题和建议|

版权声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贴、出版、篡改、汇编、编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