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廉[编辑]
人物简介
王嘉廉(Charles Wang),国际联合电脑公司(CA)前首席执行官兼总裁,1944年生于上海法租界内,其父曾是最高法院的法官。1952年,只有8岁的王嘉廉随父母移民美国,先是进入布鲁克林科技高中就读,后在市立大学皇后学院毕业。那时生活异常艰辛,王嘉廉常做一些被人瞧不起的活,经常连32美分一顿的午饭都吃不上。许多年后,回忆起早年的痛苦,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只是常说自己比比尔·盖茨经历的磨难多。"我知道饥饿的滋味,而他却不知道。"王嘉廉说,"移民生活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对正规教育一直不感兴趣,却十分向往独立创业。他曾说:"我不喜欢传统的学校教育,那是浪费时间。"月转星移,他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当时的皇后学院院长即是现在CA公司董事会的一员。
尽管人们常慨叹计算机行业是年轻人拼搏的战场,但也有宝刀不老者,55岁的王嘉廉(Charles Wang)就是例证。他领导的CA在国际软件业是知名的公司,他本人也因是华人却在白人世界闯出天地而更赋有传奇色彩。他的人生际遇虽然不能让后来者完全效仿,但勤奋、刻苦、善于把握先机、勇往直前等优秀品质,却是值得任何一个想成功者学习的。
人物异同
虽然与盖茨将近100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相比,王嘉廉(Charles Wang)的10多亿个人资产不过是盖茨的一 王嘉廉
个零头,但是人们还是常常把他俩搁在一起。他俩都是自己公司的中心和灵魂,都是凭借铁腕式的战略攻城略地,成为软件业头两号厂商。微软在PC领域一统天下,CA的企业管理软件在大型机和客户机/服务器领域也是领袖群伦。
当然真要比较起来,两人的差异比共同之处更显著。盖茨习惯于在聚光灯下谈笑风生;而王嘉廉则习惯保持低调,甚至拒绝在一些大型活动上贴出个人肖像。最大的区别可能还是两个人的童年:盖茨出生在舒适的中产阶段家庭;而王嘉廉则从小受尽贫困和漂泊。"因为我是移民,我了解饥饿。"有一次他接受CNN的采访时说道:"所以,我可能比盖茨更加注重实效"。
早期经历
1944年8月19日,王嘉廉生于上海。8岁时,他与父母及两个兄弟抛下所有东西来到纽约。后来,他进入一所白种人为主的学校,被安排在三年级,但他一句英文也不会说。于是又被放回到一年级。3个月后,他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终于回到原来的班级。无论在小学还是在布鲁克林技术高中,王嘉廉都是深受种族歧视的人。母亲上夜校,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父亲获得了哈佛国际法学位,却不允许在美国执牌从业,只能白天教书,晚上在圣约翰大学从事工作。辛劳的父母成了他学习的榜样。进入中学高年级,父亲将哥哥托尼送入耶鲁大学,后又送入康内尔法律学院。而王嘉廉则在当地的皇后大学毕业后就结束了学习生涯。因为中国传统观念都是将希望寄托到长子身上,王嘉廉是老二,一切都要靠自己。当时,王嘉廉还不太争气,他的专业是数学和物理,在学校他表现平平,无论是成绩还是表现都毫无出众之处,没有人会对他寄予厚望。毕业后,王嘉廉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电子研究实验室当一位程序员新手,结果一下子就爱上了编程。他在好几家公司从事软件工作,其中包括标准数据公司。在 王嘉廉
那里,他和大学的伙伴Russ Artzt编写并出售用于IBM大型机的系统软件。两人经常拜访客户,倾听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员反映的各种问题,从而看到了商机,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开始事业
1976年,他终于可以将想法付诸实践。一家瑞士的CA国际公司,正在寻求一家美国公司,代理销售CA-EARL大型机软件。此前CA国际已在美国推出一个十分成功的产品CA-SORT,是由Pansophic公司代理。由于Pansophic有一个自己的产品直接与EARL竞争,因此,他们放弃了代理机会。CA找到了标准数据,双方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几个月后,标准数据准备放弃软件业务。王嘉廉、Artzt和另外两位朋友Sedino和Habermass就成立了CA国际公司,作为瑞士公司的子公司。在曼哈顿的麦迪逊大街的一间办公室里,他们开始推销CA-SORT。当时条件十分艰难,他们是用服务换回了上机机室和办公室。Sedino为房东担任招待员,Artzt和Habermass负责产品开发,王嘉廉则是销售和市场部的光杆司令,负责销售业务。开始没有任何业绩,王嘉廉就为大楼的休息厅铺地毯、在走廊中挂镜子,以抵消房租。这家位于纽约的软件公司从一开始可以说一文不名,但1980年4月,他们却以280万美元买下了瑞士的母公司,从此CA完全属于他们。也就是从这时开始,CA实施了一系列的购并举措,以实现高速增长。
扩大市场
现在,王嘉廉终于拥有了他垂涎已久的CA-SORT产品。这个集成产品与IBM同类产品相比,价格便宜25% 王嘉廉
,而且只需占用一半的资源。因此,王嘉廉一下子就将客户扩大至200余家。有了这样的基础,王嘉廉开始盘算,如果再增添一种产品,不就可以产生更高的价值?自己独立开发新产品力量不足,风险也大,不如集成和修改原有的产品。1978年中,IBM推出DOS/VS的替代操作系统VSE,使CA的原有产品面临淘汰危险。后来,CA开发出系统适配软件,不但实现了与新OS的兼容,而且确保了未来OS的改变不会影响CA产品的生命的力。自己开发还是太危险,CA准备采取购并竞争对手的策略,这需要大量的资金,还要有老谋深算的律师去了解和摆平华尔街的里里外外。王嘉廉的脑海马上浮现出一个合适人选。1979年,哥哥托尼(Tony)已是曼哈顿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王嘉廉找上门来说:"我一点也不懂股市和购并,你到我们公司来吧,干上两三年,你可以获得许多股票,到时你也可以退休。"托尼对软件毫无兴趣,但他还是点头答应了。于是托尼成了公司总裁,1981年12月CA成功上市,发行了50万股股票,筹资320万美元。这个数目比公司收入还少,但足以启动王嘉廉极具侵略性和残酷无情的购并策略,因为王嘉廉很早就认识到,购并是扩张的最佳捷径。
首次成功
王嘉廉的第一个猎物是Capex公司,它在IBM MVS大型机操作系统方面有很强大的产品线,本土收入就达1200万美元,比CA还高。CA在大型机的DOS市场表现不错,但在MVS市场上却已濒临危机,因此,Capex显得格外秀色可餐。虽然这是一条大鱼,但是王没费多少力气就于1982年成功地吞掉了Capex。这是CA发展史极为关键的一步,使CA从此可以真正有效地控制大型机软件市场。购并完成后,公司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活动,宣扬和庆祝它在OS/MS的统治地位。
第一次得利后,CA的购并狂热就一发不可收拾。这种狂热正是这位CEO极具侵略性的本能反应,而且只要 王嘉廉
是王想要的,就没有得不到的。从1982年至1988年6月,CA一口气购并了16家公司,大多数都是用股票交换获得。当然,许多都是无名的小公司,连王嘉当年工作过的标准数据也成了CA的囊中之物。1988年,王嘉的胃口更是大开, 一举购并了大型机系统软件巨头Uccel(前Wyly公司)。这是当时软件业最大的一起购并案,涉及8亿美元的股票。这个猎物过于庞大,消化起来费了不少劲,但也大大增强了CA的实力,不论从哪个角度说,这都是一个很成功的购并。
有开始就有结束
2002年11月18日,作为曾经是华人在全球IT行业最有影响的人物,全球第三大软件公司冠群电脑(CA)创始人王嘉廉宣布辞去公司主席及董事会成员职务,并将其衣钵传承给公司总裁兼CEO桑乔伊·库马尔,他本人只挂名誉董事会主席称号。而投资者们似乎对CA公司能实现平静的权力交替表示认可,CA公司的股票也在王嘉廉离职消息公布后逆市上涨了4%以上。
虽然两次受到亿万富翁怀利的“逼宫”,王嘉廉也从未表现出丝毫动摇,并成功地度过重重危机。但出人意料地是,当惊涛骇浪相对平息后,王嘉廉却突然宣布“退休”,这位58岁的华人,在商海拼搏了26年后,终于要“上岸”了。
不少人相信,王嘉廉的出走很可能与美国政府最近对CA公司进行的调查有关,该调查主要针对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CA公司给予王嘉廉、库玛以及公司执行副总裁罗素11亿美元奖金这一事件上,王嘉廉得到了这笔后来被削减了的奖金。
一位熟悉王嘉廉的人士表示:“王愿意继续置身很多的项目中,但是他更愿意与他的孩子们一起共享生活。CA正在面对代理权之争,不能被完全接受的业务模式以及股东诉讼。但是,怀利走开了,公司的收益回升了,王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离开。”
点评:身处风暴中心的王嘉廉选择在任期未满之前离开难免招致一些人的猜测:是财务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公司向王嘉廉、库马尔以及公司执行副总裁罗素支付11亿美元奖金?是权力斗争—去年冠群股东怀利发起了旨在夺取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战?还是业绩问题—在整个IT产业持续低迷的大前提下,冠群也无法独善其身?抑或是IT企业正在经历的信誉危机也波及到了老将王嘉廉?无论如何,曾经被罩在“创业偶像”光环下的王嘉廉今天的退居幕后令人深思,大家似乎发现,全球IT业正在进入一个不再有偶像的年代。
王嘉廉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