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营销词典 >> 电子商务网购与网商 >> 网上支付

网上支付[编辑]


网上支付

指的是客户、商家、网络银行(或第三方支付)之间使用安全电子手段,利用电子现金、银行卡、电子支票等支付工具通过互联网传送到银行或相应的处理机构,从而完成支付的整个过程。参与网上支付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有买卖双方及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商。

影响网上支付发展的主要问题

1、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支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和管理问题。由于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因此银行无法预料各种可能的攻击。据调查,消费者之所以不愿意使用Internet进行金融交易,有六成以上原因是出于安全上的考虑。

因此如何提高网上支付的安全及增强网上消费者对网上金融服务设施的信任是今后发展网上支付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的安全措施有:SSL(Security System Level,安全系统层)协议、SET(Security Electronic Transaction,安全电子交易)标准、CA(Certificate Authentication,身份认证)等。相信在安全问题得以解决、在完善的安全架构得以建立的前提下,网络银行可安心地提供各种多元化的服务。

2、网上交易的法律保护问题

在网上银行里,交易各方通过Internet进行货币交换、资金转移和商品流通。无论是网络本身还是人为因素,都有可能引起争执甚至诉诸法律。因此网上交易的法律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由于缺乏电子资金转移的相关法律,也是网上银行还无法跨行交易的原因之一。

3、网络拥挤问题

由于Internet上很多信息都可能要经由美国节点,使得这些美国节点出现了拥挤和滞后现象。随着Internet上的各种应用增加,网络拥挤的问题仍然存在,在这些问题获得根本解决之前,业务量很大的银行之间在Internet上传输的信息量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4、网上银行的消费群体问题

每一种商业形态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客户群),他们有什么特点?这些也是网上银行业务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从目前的统计看,因特网的使用者平均年龄为35岁,比电脑使用者40岁的平均年龄低5岁。另外,使用网络的客户男性比女性多一倍。这意味着今后网上银行的消费群体将以青壮年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

调查还表明,使用因特网的人中,大部分为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中高收入者(近年来中低收入者入网比例有上升趋势)。因此,为这些群体提供合适的网上金融产品也是网上银行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我国网上支付面临的挑战

1、我国网上支付的发展取决于信息基础建设的规模

2、我国网上支付的发展取决于人员素质的程度

3、我国网上支付的发展取决于信息终端的普及程度

4、我国网上支付的发展需要建立必要的法律框架

5、我国网上支付的发展需要制定必要的网络介入标准

6、我国网上支付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客户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7、我国网上支付的发展需要解决安全和可靠性问题

数据展示 

 下面通过来自国内著名的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iR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关于2005年国内网上支付调查研究报告的具体数据来纵观我国网上支付的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我国的网上支付经历了缓慢的引入培育阶段之后,逐渐进入速度较快的成长阶段。为了促进人们对该市场的理性认识,促进该市场的更快成熟,国内著名的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iR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历时半年时间对中国网上支付市场进行专业研究,并于日前正式发布《2005年中国网上支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网上支付报告》)。

  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专业公司对网上支付市场进行研究,缺乏可供参考的二手资料,再加上网上支付金额的敏感性,各种准确数据极难获取,为此iResearch动用4名研究员,历时半年,对国内主要的网上支付相关公司进行了数十次深入访谈,客观真实地了解当前我国网上支付市场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大量的网上问卷调研对用户的网上支付使用情况,满意度和消费倾向等进行了专业分析,为渴望了解中国网络支付市场的人士和公司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受到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力拉动,我国个人网上支付的市场规模发展迅速。《网上支付报告》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网上支付的市场规模为9亿元,2004年该规模增长为7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102.7%。分析2004年我国网上支付的市场结构,个人用户通过网上支付的75亿元总交易额中,游戏点卡、航空客票、网络购物、教育和网上代收费等都占有较高的份额,比例分别为22.7%、20.0%、17.3%、14.7%和13.3%。

  随着电子商务等对网上支付的需求增强,第三方支付平台市场规模增长极其迅速,200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市场规模为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143.1%,占整个网上支付市场的比例为30.8%。据iResearch预测,2007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市场规模将达215亿元左右。

  艾瑞研究认为2005-2010年我国网上支付市场都将处于成长阶段。未来几年中国网上支付市场将迅速成长并且正在和将要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网上支付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2005年是我国网上支付元年,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相信伴随着网络购物、航空机票、教育(网络教育和考试网上报名等)、网上代收费、网络游戏(点卡)、数字出版等行业的发展,以及这些行业对网上支付极大的需求和依赖,未来几年我国网上支付的市场规模继续扩大,iResearch预测,2007年我国个人网上支付市场规模将超过600亿元。”

基本功能

    1、认证交易双方、防止支付欺诈。能够使用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等实现对网上商务各方的认证,以防止支付欺诈,对参与网上贸易的各方身份的有效性进行认证,通过认证机构或注册机构向参与各方发放数字证书,以证实其身份的合法性。

      2、加密信息流。可以采用单密钥体制或双密钥体制进行信息的加密和解密 ,可以采用数字信封、数字签名等技术加强数据传输的保密性与完整性,防止未被授权的第三者获取信息的真正含义。

  3、数字摘要算法确认支付电子信息的真伪。为了保护数据不被未授权者建立、嵌入、删除、篡改、重放等,完整无缺地到达接收者一方,可以采用数据杂凑技术。

  4、保证交易行为和业务的不可抵赖性。当网上交易双方出现纠纷,特别是有关支付结算的纠纷时,系统能够保证对相关行为或业务的不可否认性。网络支付系统必须在交易的过程中生成或提供足够充分的证据来迅速辨别纠纷中的是非,可以用数字签名等技术来实现。

  5、处理网络贸易业务的多边支付问题。支付结算牵涉客户、商家和银行等多方,传送的购货信息与支付指令信息还必须连接在一起,因为商家只有确认了某些支付信息后才会继续交易,银行也只有确认支付才会提供支付。为了保证安全,商家不能读取客户的支付指令,银行不能读取商家的购货信息,这种多边支付的关系能够借用系统提供的诸如双重数字签名等技术来实现。

  6、提高支付效率。网络支付的手续和过程并不复杂,支付效率很高。

基本特征  

      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网上支付具有以下特征:

      1、网上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的;而传统的支付方式则是通过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及银行的汇兑等物理实体是流转来完成款项支付的。

  2、网上支付的工作环境是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即因特网)之中;而传统支付则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运作。

  3、网上支付使

用的是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如因特网、Extranet,而传统支付使用的则是传统的通信媒介。网络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联网的微机、相关的软件及其它一些配套设施,而传统支付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4、网上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用户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PC机,便可足不出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支付过程。支付费用仅相当于传统支付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网络支付可以完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满足24/7(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工作模式,其效率之高是传统支付望尘莫及的。

基本流程

  基于Internet平台的网上支付一般流程如下: 1、客户接入因特网(Internet),通过浏览器在网上浏览商品,选择货物,填写网络订单,选择应用的网络支付结算工具,并且得到银行的授权使用,如银行卡、电子钱包、电子现金、电子支票或网络银行帐号等。

  2、客户机对相关订单信息,如支付信息进行加密,在网上提交订单。

  3、商家服务器对客户的订购信息进行检查、确认,并把相关的、经过加密的客户支付信息转发给支付网关,直到银行专用网络的银行后台业务服务器确认,以期从银行等电子货币发行机构验证得到支付资金的授权。

  4、银行验证确认后,通过建立起来的经由支付网关的加密通信通道,给商家服务器回送确认及支付结算信息,为进一步的安全,给客户回送支付授权请求(也可没有)。

  5、银行得到客户传来的进一步授权结算信息后,把资金从客户帐号上转拨至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银行帐号上,借助金融专用网进行结算,并分别给商家、客户发送支付结算成功信息。

  6、商家服务器收到银行发来的结算成功信息后,给客户发送网络付款成功信息和发货通知。至此,一次典型的网络支付结算流程结束。商家和客户可以分别借助网络查询自己的资金余额信息,以进一步核对。

  以上的网上支付一般流程只是对目前各种网上支付结算方式的应用流程的普遍归纳,表示各种网络支付方式的应用流程完全相同,但大致遵守该流程。

参考资料: http://abc.wm23.com/Iris 百度百科
扩展阅读: http://abc.wm23.com/Iris/164935.html
相关词条:
合作编辑: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78

编辑次数:3历史版本

创建者: 李长彦

最近更新:2012/5/6 12:31:17

词条分类导航

关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 本站动态|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作者| 问题和建议|

版权声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贴、出版、篡改、汇编、编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