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营销词典 >> 网络营销服务市场 >> 索尼照相机

索尼照相机[编辑]


索尼

  索尼公司是世界上民用/专业视听产品、游戏产品、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之一。它在音乐、影视、计算机娱乐以及在线业务方面的成就也使其成为全球领先的个人宽带娱乐公司。在公司发展的60多年时间里,作为一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全球化企业,索尼一直致力于以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人们实现享受更高品质娱乐生活的梦想。目前,索尼公司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子公司和工厂;集团70%的销售来自于日本以外的其他市场;数以亿计的索尼用户遍布世界各地。

索尼照相机

索尼照相机也是索尼公司的优质产品之一,索尼照相机走的是高端时尚前卫路线,CCD技术先进, 便携中的高像素,防抖,自动捕捉头像,而且索尼照相机还支持笑脸快门,可以捕捉精彩的一瞬间。索尼DSC-TX1:1020万有效像素 Exmor R CMOS影像传感器,3.0"触摸式液晶屏,4倍光学变焦,手持夜景模式*1,全景拍摄模式*2,720P高画质动态影像

  索尼DSC-T900:1210万有效像素,4倍光学变焦,720p高画质动态影像,3.5"触摸式Xtra Fine液晶屏,智能自动模式,笑脸快门*1,双重防抖*2:光学防抖+高感光度ISO 3200

  索尼DSC-T90:1210万有效像素,4倍光学变焦,720p高画质动态影像,3.0"触摸式液晶屏,智能自动模式,笑脸快门*1,双重防抖*2:光学防抖+高感光度ISO 3200

  索尼DSC-W220:1210万有效像素,30mm广角焦距,4倍光学变焦,2.7"液晶屏,笑脸快门*1,双重防抖*2:光学防抖+高感光度ISO 3200(DSC-W220),电子防抖*3(DSC-W210),智能场景识别*4

  索尼DSC-W190:1210万有效像素,3倍光学变焦,2.7"液晶屏,纤薄设计,笑脸快门*1 人脸检测SONY各系型简介

  SONY相机分为S系,T系,W系,X系(包含在T,W,H之中),G系,H系,A系。其中H为长焦,A为单反。下面重点介绍前面几个系列。

  SONY-S系SONY-S系特点为全自动操控的简化设计,采用5号干电池。S系可以使你用最低的投入获得超出你预期的画质。如果你对相机的预期使用频率很低,干电池就比锂电省钱,不妨考虑S系。

  SONY-T系目前照相机设计中存在3大根本问题(1,低照度画质;2,防尘;3,场景设置操控的简易性)。SONY-T系就是特别针对这3个问题而设计的。其中防尘和场景设置操控的简易性方面尤其突出。

  T系采用全密闭光路设计,采用这种镜头设计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彻底防尘。

  SONY的T系列相机采用超高集成度芯片,并以金属外壳作为散热器。

  T系是品质,耐用与便携性的完美统一,如果你是超级爱拍的时尚一族,不妨考虑T系。

  SONY-W系与T系一样,目前W系同样引入SONY新一代CMOS影象感应器,在高像素密度下,可以大幅提升低照度画面的纯净度。

  W系在设计中注重了散热与防尘的统一。

  W系采用高集成度芯片,降低整机的发热量,并且采用金属外壳作为散热器。实现散热与防尘的统一。

  W系的伸缩镜头成本较低,是常规使用频度下的高性价比之选。

  X系(包含TX,WX,HX)型号中带有X标志的相机,表示使用了SONY-EXMOR -CMOS影象感应器(CMOS中的一种), EXMOR从影像感应器这个硬件源头上改善了低照度下的感光质量,比普通CMOS更好。而且不同于软件降噪,EXMOR降噪时不损失锐度。

  G系内部性能上采用G镜头和EXMOR,具备与T系相同的防尘光路,可以在沙尘暴中使用等。

  外部采用包围式金属外壳,超硬涂层像玻璃一样耐划;侧面抽拉式防水防震设计,可以雨中拍摄;防暴玻璃的液晶板。功能上具备GPS和宽带上网。可以根据照片的GPS信息,定位拍照地点。可以第一时间将照片或视频传回新闻单位。

  但G系是最贵的卡片机,除专业人员外,G系适合探险爱好者,驴友等。

历史发展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

  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

  珞)做基片的胶卷。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基本组成

镜头

  镜头使景物成倒象聚焦在胶片上。为使不同位置的被摄物体成象清晰,除镜头本身需要校正

  好象差外,还应使物距、象距保持共轭关系。为此,镜头应该能前后移动进行调焦,因此较好的照相机一般都应该具有调焦机构。取景器

  为了确定被摄景物的范围和便于进行拍摄构图,照相机都应装有取景器。现代照相机的取景器还带有测距、对焦功能。快门和光圈

  控制曝光的机构——快门和光圈

  为了适应亮暗不同的拍摄对象,以期在胶片上获得正确的感光量,必须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和进入镜头光线的强弱。于是照相机必须设置快门以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并设置光圈通过光孔大小的调节来控制光量。输片计数机构

  为了准备第二次拍摄,曝光后的胶片需要拉走,未曝光的胶片要拉过来,因此现代照相机需要有输片机构。为了指示胶片已拍摄的张数,就需要有计数机构。机身

  它既是照相机的暗箱,又是照相机各组成部分的结合体。可用框图表示照相机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其实,就照相机这个基本功能而言,无论是早期的“银版照相机”,还是已经高度电子化、自动化、电脑化的照相机,其基本原理都没有多大区别。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72493.html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合作编辑: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257

编辑次数:0历史版本

创建者: 臧萌萌

最近更新:2011/11/19 7:48:26

词条分类导航

关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 本站动态|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作者| 问题和建议|

版权声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贴、出版、篡改、汇编、编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