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编辑]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实验为先导,引出经济学理论,以理论为载体,分析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努力做到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力求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生动的、可亲近的学问,让学生参与到经济学的教学中,变以教师为主的灌输知识为以学生为主的发现规律,使经济学的课堂不再沉闷、乏味。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领略经济学的理论真谛;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用经济学去进行分析、思考,去解释真实世界的经济案例。着力构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多方互动、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更好地完成应用层次经济学教学的目标。
本书共分为10章。内容包括:概述、居民的经济行为、厂商的经济行为、市场结构及其运行、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市场失灵、宏观经济水平的度量及其决定、物价和就业、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为了增强在教学中的可用性,本书的每一章都由本章主要目的、引导性实验、正文、本章小结、本章案例、本章习题六个部分组成。清晰的脉络、严谨的结构、流畅的语言、详尽的叙述,使本书有望成为一本非常实用的经济学教材,能够为广大师生体验经济理论、发现经济规律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书适合于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通用基础课教材,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选修经济学的主要教材,还可供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在人的一生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
学习经济学并一定能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不学经济学,命运却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
经济学ecnomics(更正:economics)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人中间进行分配。
1、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
2、社会必须有效的加以利用。
稀缺是指这样一个状态: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
效率是指最有效的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
微观经济学(亚当.斯密):主要研究作为单个实体的市场、企业、家庭的行为。
后后此谬误(the post hoc fallacy): 仅仅因为一件事情在另一件事情之后,就想当然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在考虑一个问题时没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合成谬误(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
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
社会必须寻找无情的“市场规则”与慷慨的“国家福利”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我们必须区分事实本身和它是否公平两个方面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分析和经验例证
规范经济学:伦理信条和价值判断。
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企业采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如何生产),生产那些利润最高的商品(生产什么)。消费则取决于个人如何决策去花费他们的收入(为谁生产)。
指令经济是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
当今世界各国大部分实行的都是混合经济制度。
投入指的是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者劳务。
产出是指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的物品或者劳务。
投入也叫生产要素:土地(自然资源)、劳动、资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PPF)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PPF代表可供社会利用的物品和劳务的不同组合。
机会成本:那些所放弃的选择就是你的该项决策的机会成本。
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选择一种东西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一些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相应的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
当经济体无法在不减少一种产品查了的前提下生产出更多的另一种产品事,即到选择点处在可能性边界上的时候,我们就说该经济体的生产是有效率的。
经济危机是产生非效率的根源之一。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