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事件[编辑]
近日,因“售价为物料成本的10倍”、“亚太区利润率为欧洲16倍”、“中国市场价格足足比美国的贵了1/3”,洋咖啡品牌星巴克被知名媒体指责为“价格歧视”、“牟取暴利”,“违背了WTO公平贸易原则”,而受到抨击。
上述指责不可谓不严厉,但令人意外的是,公众的反馈却并非墙倒众人推的齐声喝彩,在媒体和互联网上,为星巴克说话的人颇为不少。在央视炮轰星巴克之后,星巴克在中国的销量大增,股票大涨。
客观说,拿星巴克的价格与利润来解释暴利和价格歧视实在是有点选错了对象,暴露出经济常识的缺乏。一杯成本4元的咖啡卖到30元不假,但顾客购买的又岂止是一杯咖啡,它还可能是一种服务、一种文化、一下午的悠闲时光。
商品的定价总体而言是由稀缺性与市场认可度决定的。 媒体曝光一些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售价偏高的不良现象不是不可以,但显然星巴克不是个好例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存在欺诈、特权与垄断,只要消费者认可,它价格定多少又有什么关系呢?
暴利批判者,把矛头对准了生产商的贪婪,消费者的虚荣,忘记了市场正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自由市场由竞争决定价格。垄断由反垄断法规制,自由定价是市场的权利。
为什么星巴克这次没被众人推?还因为星巴克虽然贵,但却与民生相隔甚远。吃饱没事喝个咖啡,那是小资们的享受,而对普通群众来说,日常的民生中有太多比星巴克脸儿熟却又比它贵的商品,比如油价,内地的油价比美国贵早已不是传说,比如房价、车价。因为有这些商品“珠玉”在前,人们才会对星巴克的暴利有了体谅之心,才会把对星巴克的抨击吐槽为“不问民生问咖啡”。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