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营销词典 >> 区县政府学校网站1 >> 老子故里

老子故里[编辑]


老子简介

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李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今安徽涡阳)。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故里,道源涡阳(珍藏版)》内容简介:安徽省涡阳县地处皖西北,隶属亳州市。涡阳是道教鼻祖老子诞生地、道家思想文化的发源地、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中国苔干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乐游长三角最佳旅游休闲名城。

老子故里

老子故里究竟在哪里?对这一问题,以往无人作专门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即使有少数专家、学者涉足此一问题,也由于史料短缺,记载不详,而且相互矛盾、自相矛盾之处较多,以致聚讼纷纭,众说不一,难以定论,因而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
  1990年以来,安徽省涡阳县的有识之士,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为破解这一千古之谜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首先,他们组织了一个精干的班子,到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徐州、合肥、南京等10多个城市,查阅和收集了数以千计的文献史料,其中还有日本、台湾收藏的稀有版本。对查阅的史料,他们反复比较,仔细推求,去伪存真,搞清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为确认老子故里找到了一些有力的论据。其次,他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拓宽思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比如分成典籍记载、历史沿革、地理方位、河流水系、出生年代、姓氏源流、独特景观、文物考证、道教经典、名人专著等10个专题,逐一研究,互为参证,互为补充,从而使论证工作更全面、更可靠。再次,就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把文物考古与史料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文物考古和发掘,他们获得了大量研究老子故里的实物史料,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十分有说服力的。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艰苦努力,他们确认老子是春秋时期宋国相人,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园址。
  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址,古属豫州,春秋时曰相,介于宋、陈两国接壤处,后为楚国兼并。西汉时,属沛。隋唐以来,为亳州辖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置涡阳县时,从亳州析地十三保为属地,太清宫随之划归涡阳。
  志载,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初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见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立祠,祀奉老子。建庙期间,桓帝曾先后派遣中常侍左悺、管霸来此监修,并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过,庙的规模渐大。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贞观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曾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不逊于帝王之都。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钦封此宫为太清宫。唐末毁于兵燹,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敕重建,庙貌比唐时有加。翰林学士盛度奉敕撰碑。靖康之乱中,先遭兵劫,后遭火患,宫观面目全非。金代虽屡加修建,与唐宋盛时相比,规模差之甚远。元世祖以来,道教再度兴盛,此宫得之新建,易名天静宫。至顺三年再次大规模敕建,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翰林学士张起严为此撰文立碑,碑文载入多种典籍方志。明正德崇祯年间和清康熙八年均进行过整修。时至乾嘉年间,尚称殿宇弘深,规模整丽,中塑圣像,道气清严。清末战乱频仍,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古帝王曾多次圣驾躬临涡水之滨,恭谒老子降诞圣地,以表钦崇。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自泰山回驾亳州,来此朝谒,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奉教至笃,先后两次亲谒此宫,其中天宝八年(749年)还上老子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率群臣百官莅临朝竭,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谒毕返京,御制朝竭太清宫颂并序,并颁旨重建。以上足见太清宫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究竟涡阳太清宫是不是老子故里?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节 对今本《史记》的质疑

  今人论证老子故里,大多依据现今流传本《史记》。有不少专家、学者,在谈及老子里籍时,因袭旧说,没有考虑今本《史记》是否是司马迁的原文。他们或许对今本《史记·老子传》中有关老子的姓氏、字谥有过怀疑,并考证出这方面的文字不是司马迁原文,但对于老子的里籍却未加认真推敲。以致不少辞书和著作,至今还延用旧说,造成人们对老子故里的误解。可见,今本《史记》是引起误解的源头,必须正本清源,还其原貌。

老子故里在涡阳
  司马迁的《史记》版本很多,在近二千年的流传中,有些内容受到窜改或附益,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现今流传本《史记》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此后《索隐》又对此解释为:“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有些人据此推断老子为现河南鹿邑人。然而,姚鼐、马叙伦等学者对此持有疑义,认为今本《史记》所云老子生地,非司马迁原文,是经后人窜改的。我们赞同二位先生的观点,理由是:
  (1)司马迁《史记》记述汉代以前人的籍贯,没有详其里的。《史记》的基本体例是,或写国名,不写地名,如“颜回鲁人”、“张仪魏人”等;或说地名,不说国名,如“庄子蒙人”、“孟阿邹人”等;或又说国名,又说地名,如“苏秦,东周洛阳人”、“李斯,楚上蔡人”等。连声名显赫的孔子,也只记载为“鲁昌平乡陬邑”,只说到邑,尚未说到里。据《周礼·地官·遂人》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可见春秋时期,里是最小的区域单位。为什么惟独老子的籍贯说到了国,说到了县,说到了乡,说到了里?众所周知,老子生前是个隐者,先秦人对老子生平已知之不多。司马迁的《史记》完稿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距老子在世时间已过了四百多年,因此对老子知之更少。所以他的《老子传》总共不到五百字,其中还记载了三个老子,如果去掉老莱子和太史儋的一段文字,只有三百多字,对老子只说了一个大概,怎么会惟独对其故里知之甚详?可见今本《史记·老子传》中关于老子故里的一段文字,既不合情理,也不合《史记》的体例,必为后人窜改所致。
  (2)在历史上,对老子里籍的记载各不相同,唐国子博士陆德明在《老子音义》中说:“《史记》又云:‘陈国相人。’”这就是说陆德明所看到的《史记·老子传》是说“老子者,陈国相人也。”唐国子博士孔颖达在《礼记·曾子问疏》中说:“按《史记》云,老聃,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这就是说孔颖达所看到的《史记·老子传》又不同于陆德明,而是“老聃,陈国苦县……人也”。加上今本《史记》,就有三种《史记》的本子,对老子里籍的记载不一样。这就说明,《史记》在流传中,就被多次刊改,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究竟哪一种记载是《史记》的原意?首先,我们来看,“陈国苦县”和“楚国苦县”说。考春秋陈制,陈本为一个小国,国下没有设县,何来陈国苦县呢?查春秋《经》、《传》,也均无苦之地名。另据《楚世家》载:“惠王十一年(前478年),灭陈而县之。”意思是说楚惠王十一年将陈国灭掉,并将陈作为楚国的一个县来管辖。《左传》对此也有相同的记载。既然陈国沦为楚国的一个县,怎么可能在县下设县,称之为苦?因此,说老子是春秋时陈国苦县人,或说是楚国苦县人,均不符合历史事实。关于“陈国相人说”,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春秋时期陈国境内没有设县,自然也不存在相县。马叙伦先生亦明确指出:“相为陈地,不见春秋《经》、《传》。”这是史学家们公认的事实。现今由史学界权威共同编撰的《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对“相”的解释是“本春秋宋邑,秦置县。因境内相山得名。治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为泗水郡治。西汉为沛郡治”。可见春秋时陈国绝对没有相?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陈国的范围内没有相邑。综上所述,以上三说均不符合历史事实,自然也不是司马迁的本意。
  (3)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祭祀老子,命边韶作铭,称《老子铭》。边韶奉旨作铭,不可不慎重对待,不可不查明《史记》所载老子故里何在。何况他身为陈国之相,自然对陈国的地理风情格外熟悉,而他在《老子铭》中不称老子为“苦县赖乡曲仁里人”,而称其是“楚相县人”,应该说这与《史记》的本意是一致的。
  《老子铭》中所指的“相县”,春秋时期是宋国疆土。《战国策·秦四》:“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钅至 、胡陵、相、砀、萧,故宋必尽。”并称宋之相地与沛很近。《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三十五:“相县故城在宿州西北相山下,春秋时宋邑。秦置县,汉为沛郡治,今为相城乡。《水经注》云:睢水东迳相县故城南,宋恭公之都也。”从宋恭公开始,宋国在相建都长达90余年。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当为宋恭公之子宋平公在位期间。所以,准确地说,老子是宋国相县人。

第二节 从地理方位看老子故里

  涡阳太清宫(又称天静宫),古属亳州。1864年(清同治三年),清王朝为便于管辖,从亳州、宿州、蒙城、阜阳四县划地在雉河集新建涡阳县,太清宫随之划为涡阳辖地。太清宫的具体位置,在亳州东120华里的涡河北岸,南临武家河(古谷水),距武家河入涡处2华里。这一地理位置,是不是老子故里之所在?对此,史料是如何记载的呢?

老子故里在涡阳
  东汉陈相边韶在《老子铭》中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涡水处其阳”即是说涡河在老子故里的南面,也就是说老子故里在涡河的北面。《水经注》卷二十三云“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也是这个意思。而曹魏黄初三年《魏修老子庙诏》则直接说:“涡水北有老子庙。”可能有人问,涡河会不会改道,老子故里由涡北变迁到涡南?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涡河从未改过道。国家气象科学研究院陈玉琼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高建国两同志合写的《淮河流域近两千年城市洪水灾害的地域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一文中,列举了268条洪水灾害资料,每条资料都有多条历史记载作证,比较可靠地证实了涡河虽有多次水患,但从未改过道。近几年,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我国研究《水经注》的权威陈桥驿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钱林书等五位教授先后到河南鹿邑太清镇考察,一致认为该镇北面的涡河河道是自然河道,决不是人工挖掘的,也不是改道形成的。因此,老子故里不可能从涡河北岸变迁到涡河南岸。
  老子故里还应在亳州之东。东汉桓帝永兴元年,长沙王阜所撰《李母冢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曲涡”在何处?曹丕在《临涡赋》中作了间接回答。他在这首赋的序言中写道:“建安十八年至谯,余兄弟从上拜坟墓,遂乘马游观。经东国,遵涡水,相佯乎树下,驻马书鞭,作临涡之赋。”赋的第一句云:“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显而易见,曹丕所说的“曲涡”在亳州之东。因为,无论曹操的故宅,还是曹氏祖坟,还是曹丕经过的东国,都在亳州东面。另外,宋真宗《御制朝谒太清宫颂并序》中有这么几句:“太清宫者,介谯郡之列壤,滨涡水之鸿州”,“择元辰于摄提,诣殊庭于谯左”。“摄提”即甲寅年,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殊庭”指仙人住的地方;“谯左”,谯,今之亳州,左者,东也,即亳州之东。也就是说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七年是到亳州之东来朝谒老子庙的。故老子故里在亳州之东应确定无疑。
  老子故里还当在谷水汇入涡水处的附近。《水经注》卷二十三云:“涡水又东南屈,迳苦县故城南……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谷水注之……谷水自此东人涡水,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老子庙是在涡水之北,处于谷水入涡处附近。《水经注》的这段记载,本是对鹿邑而言的。但是,现今鹿邑太清宫附近并无谷水入涡,也没有别的河流入涡。光绪《鹿邑县志》说:“今谷水虽湮,莫可考证,然吕志谓急三道河旧迳城中。急三道不似水名,乃俚俗之称,何知非即谷水故道。”鹿邑县对此作了自我否定。而今涡阳太清宫之南,就有武家河与涡河相汇。武家河是否是古代谷水呢?明代崇祯重修碑云:“历考往代,在汉为天静宫,……绕涡、谷二水。”《水经注》却称谷水者多处,卷二十四云:“谷水之名,盖因地变,然则谷水即濉水也。”可见谷水随地易名,濉水也叫谷水。而武家河古时却与濉水相通,因此武家河即是昔之谷水。陈桥驿教授沿涡河和武家河认真考察后,写道:“川渎播迁古今多,郦书从来费揣摩,幸得九井历历在,谷水就是武家河。”他还在《〈水经注〉记载的淮河》一文中指出:

  谷水是郦注重名很多的河流,仅在淮河水系中,《颍水》、《渠》、《阴沟水》、《淮水》四篇中都有谷水,我考察了《阴沟水》篇中的谷水。此篇经“东南至沛,为涡水”注中说:“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注文没有记及谷水发源于何地,仅知其在襄邑县东接纳支流涣水,然后流迳承匡城、巳吾县故城、柘县故城、苦县故城,到赖乡城西注入涡水,说明谷水是一条流程相当长的涡水支流。因此,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此水的流程播迁当然是很可能的,但肯定不会完全湮废,被其他河流袭夺的可能性也不大。为此,我在涡阳、淮北、亳州、河南鹿邑等地作了几天考察,对这一带的涡水支流都作了查勘。通过自然地理(河流流向、河床、河谷阶地等)和人文地理(《水经注》和其他文献记载的老子故迹),得到了《水经注》谷水就是涡阳以北注入涡水的支流武家河的结论。

 

 

第三节 从典籍方志看老子故里

  多种典籍方志肯定太清宫(天静宫)为老子出生地。
  如:《大明一统志·凤阳府》:
  天静宫“在亳县东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地,后人建宫以尊奉之,元至顺三年重建,张起严撰碑。”
  流星园“在亳县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
  明弘治《中都志》:
  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在县(按为亳县)东一百二十里福宁镇东南,基址犹存,有元翰林张起严所撰碑。”
  流星园“在县(按为亳县)东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
  又:“老子谯人,《亳县志》云,‘县东一百二十里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孔子尝问礼焉。老子告之曰,良贾深藏若虚……’”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引用了《史记》孔子问礼以下的大段内容,而将老子出生之地定为天静宫,这就是明确地否定了“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的说法。
  《大清一统志·颍州府》:
  “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福宁镇,汉延熹七年建。相传老子生于此,宋天禧二年,盛度撰天静宫碑文。”
  《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四十八:
  “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在州(按为亳州)东福宁镇,基址犹存,有元张起严撰碑。”
  又卷三十六:“流星园在亳州东天静宫南,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诞生。”
  又卷一百三十八《人物志》:“老聃、管仲出颍亳之间。”(按鹿邑不在颍亳间)。
  清《亳州志·古迹考》:
  流星园,“在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
  清乾隆郑交泰等篡《亳州志》:
  流星园“在州东一百二十里,相传老子之母曾居于此,有星突流于园,遂孕老子。”
天静宫“与流星园接壤,前为圣母殿,有大石枕,刻文曰:凿石为枕,断木为桥,红尘不到,终日逍遥。有炼丹井在殿前。”郑又云:“无始之始,妙探其源,西太清宫(按为鹿邑太清宫)当不敢为先也。”
  以上转录的典籍方志,都肯定了太清宫(天静宫)址为老子的出生地,并非一家之说,这决非偶然,读者自可从中明辨。

总结:老子故里在涡阳,有些人误认为老子在河南,其实他们是对历史的了解不够深刻,请大家熟悉历史,熟记历史。

 
参考资料:
老子故里,道源涡阳
扩展阅读:
http://baike.sogou.com/v1261485.htm
相关词条:

涡阳,老子

合作编辑:

张凯丽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0

编辑次数:0历史版本

创建者:张凯丽

最近更新:2014/12/3 11:24:17

词条分类导航

关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 本站动态|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作者| 问题和建议|

版权声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贴、出版、篡改、汇编、编译等。